盖世文学>历史>我在三国搞点事 > 第104章 是你的玉佩!
    “初读起来通俗易懂、朗朗上口,越是细品越觉博大精深。拿来当一篇启蒙之文,最是合适不过!”

    此时何瑾也仿佛松了一口气,随后又开口道:“世叔,此乃劝学之文,在下作完后还有一篇诗萌然而生,可作为序言。”

    说着,便看向蔡琰一字一句念道:“少年易老学难成,一寸光阴不可轻。未觉池塘春草梦,阶前梧叶已秋声。”

    “妙哉世兄此诗同样易懂,却谆谆不离韶华易逝、求学艰幸的教诲,作此《千字文》序言,最是合适不过。”

    娓娓写下这首诗,蔡琰不由感叹两者相互呼应,实乃神来之笔。尤其这等对仗工整、言简意赅的诗句,恐还会开一项文学新潮。

    蔡邕当下更大喜过望,道:“老夫明日便上奏朝廷,将此《千字文》公诸于世,刻碑广竖,令天下蒙童都”

    话刚说到这里,他就住口不言了,面色也变得凄苦起来:天下将乱,朝堂上明争暗斗不断,哪里还顾得上什么文教之事?

    甚至,这篇足以传世的启蒙文,还会成为空响绝唱。

    何瑾这时就站了起来,宽慰道:“世叔不必如此,只要思想不滑坡,办法总比困难多。董公眼下的确四面楚歌,却也未尝到山穷水尽的地步。”

    “在下作完此文,也算了却了心中一结,更可专心致志为天下黎庶谋划。世叔世妹且放心,在下不才,已有应对之策。事在人为,天终不会绝我等苦心之士!”

    说完,向蔡邕深深一礼后,目光坚毅地看向了蔡琰。而这一次,蔡琰没有慌乱躲闪,同样坚毅地向何瑾一笑,微微颌首。

    随即,她又主动向蔡邕开口道:“父亲身体不便,还是由女儿送世兄回去吧。”

    蔡邕当时神色一变,察觉两人今日好像有哪里不一样。

    但恍然一笑后,便装作起身困难的样子道:“哎哟,果然不服老不行琰儿说的不错,就请贤侄见谅。”

    两人一路无话,只是偶尔对视一眼,又飞速地尴尬避开眼神。走了不多时,才各怀心事地到了大门。

    可就在何瑾转身行礼,让蔡琰不必抛头露面时,蔡琰却紧咬了一下嘴唇,娇躯都有些颤抖,掏出之前还未完全绣好的香囊,塞给何瑾道:“给,给你的里,里面有护身符,保,保重。”

    做完这一切,她鼻尖沁出了细密的汗,整张脸都烧红了,大脑全是一片空白。甚至,连该躲该跑都忘了。

    眼前,只剩下何瑾那先是惊愕、随即又是那种掩藏不住的坏笑。至于他嘴巴动了动,到底说了些什么,蔡琰在剧烈的心跳下,什么都没听清。

    反正当何瑾走出大门的时候,那种复杂而强烈的情绪,才慢慢平缓下来。猛然低头看向自己的手,才发现手中多了一枚玉佩。